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陕西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处处长吕永卫,陕西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处处长张勇出席,介绍加速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和活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今天,我们邀请了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先生,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处处长吕永卫先生,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处处长张勇先生,请他们围绕加速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和活力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王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陕西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及充分报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打造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催生发展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4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下面,我就全省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倍增计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等进行简要介绍。
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新市场的企业。按照其发展阶段及成长特点,可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企业等。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是由科技部门牵头认定和管理服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工信部门牵头认定和管理服务的企业。规上企业、上市企业主要反映了企业的规模、发展情况。这几类企业相互有交叉和重合。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努力推动全省科技型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五方面:
(一)加强政策支持,企业数量增长迅速。省科技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出台《陕西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制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创新联合体组建、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实施“1155工程”、“两链”融合科技计划、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积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2021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189家、增幅38.7%,数量位居全国第10位;高新技术企业8397家、增幅35.5%,连续两年新增数超出全国增幅(18.7%)近17个百分点;首次认定瞪羚企业和潜在瞪羚企业289家;拥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2家;上市企业69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位居西部地区前列。今年一季度,3家企业接连在科创板上市,我省科技型企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与青睐。
(二)注重融通发展,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围绕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需求,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同时,着力建设以领军企业为核心,集研发、制造、服务、销售为一体的合作共同体,增强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带动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各项经营指标也高速增长。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78.3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7556.01亿元,年均增长17.56%;营业收入10989.22亿元,年均增长25.25%;出口额399.90亿元,年均增长15.50%;净利润632.02亿元,年均增长24.04%;实际上缴税额388.54亿元,年均增长15.93%,值得一提的是,占当年全省企业户数0.6%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省约8%的税收。陕西重汽、隆基绿能、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宝钛集团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陕西未来能源化工、西安巨子生物、西安天隆科技等9家企业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成为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头雁”。
(三)科技项目引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陕西科技计划启动重大专项,从需求端引导科研方向,设立以重大产品、重大装备研发,重大成果转化、重大工艺示范为目标的课题,总预算超过12亿元,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领衔专家制”,支持由企业承担或牵头完成,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带动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科技活动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经统计,2020年,从业人员占全省就业人员总数不到4%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1/5的出口,约一半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成为加快全省科技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从365.61亿元增长到652.03亿元,年均增长15.56%。科技活动人员从13.83万人增长到了21.81万人,年均增长12.07%;科技活动人员中的全职人员从54.16%提升到了65.03%,呈持续上升态势。
(四)园区载体孵化,创新活动丰富活跃。目前,全省建设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15个,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7个、众创空间278个,这些载体和园区培育了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西安高新区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硬科技示范区,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获批国家试点,西安连续举办四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成为承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发展论坛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随着科技型企业数量的增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非常活跃,年均增幅22.7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万件,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的51.29%。中软国际、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院等一批大型企业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强,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均超过10亿元。小微企业专利成果产出增幅大,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
(五)构建平台体系,发展基础更趋稳固。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2016年全省540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研发机构862家,到2020年全省1091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研发机构1507家,机构拥有率占比18%。机构研发人员从2016年的4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6.35万人,年均增长12.25%;机构研发经费从120亿元增长到238亿元,年均增长18.71%。目前,全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105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9家,创新联合体9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11家;建设研发、中试、检测平台70余个,组建创新联盟24个,5307台(套)科研设备和仪器纳入开放共享网络。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引领,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405家。多层次企业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更优服务和保障。
习多次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科技型企业逐渐成为区域孕育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成为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现代化程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去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旨在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创新大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多次强调要发展科技型企业,并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
目前,我省科技型企业从纵向看发展明显、态势良好,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横向看,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成长偏慢、活力偏弱、分布不均等不足。为了更加精准发力、精心培育、精细扶持,实现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科技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座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倍增计划》。
总体思路是:以强化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牵引,以培育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密集、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的科技型企业为导向,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企业为路径,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
主要目标是:到2024年底,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中的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过30家;力争新增3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等四大工程。
一是科技型企业“登高”工程。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研发能力评价导向、加强监测等措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单列经费支持、完善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数“倍增”,支持科技人员自主创办、大中型企业孵化外溢、引进人才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孵化载体建设全覆盖,加快国家载体在地市、省级载体在省级高新区建设布局“双清零”,推动理工类、综合类高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全覆盖。促进成果专利“高质”产出,开展税收服务“春雨润苗”专项行动,支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
二是科技型企业“升规”工程。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加强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入库培育。引导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发展,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行业(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园区。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供给,开展创新链精准对接行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科技型企业“晋位”工程。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首次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每户不超过20万元一次性奖励。加强“小巨人”企业培育带动。对首次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每户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引领示范,积极培育打造一批专注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工艺)出色、市场占有率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立技术创新和产品制造协同关系,带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科技型企业“上市”工程。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联合培育,深化与上海、深圳、北京、香港等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战略合作,设立科技型企业上市支持计划项目。拓宽深化科技金融作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投贷结合、投保贷结合等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私募创投机构,加快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落地运营;扩大社会资本直接融资规模。加强区域股权市场建设,设立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秦创原专区,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为确保《倍增计划》落实落地,主要制定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创新环境”等保障措施。
1.整合政策体系,补齐短板填补空白。《倍增计划》对现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企业等培育政策,进行了整合优化。首次提出设立科技企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其形成的综合贡献给予一定奖励,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等,完善了我省落实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加大了支持力度。
2.实施梯度培育,精准施策分级支持。按照赵一德省长“持续提升惠企援企的精度”要求,《倍增计划》首次体系化的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瞪羚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思路,并针对各类企业和不同发展阶段,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分级分类的支持方式,培育链条更加完整清晰,支持力度更加精细准确。
3.强化服务工具,客观评价企业能力。《倍增计划》第一次探索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调查和评价制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等措施,围绕企业成长,从多个维度、不同指标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提出优化企业创新积分与涉企金融政策支持联动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
(一)以秦创原平台建设引领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快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样板。探索“创新飞地”“离岸孵化”等模式,辐射带动市县(区)、园区、院所、企业融通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省域创新体系。省科技厅连续两年安排由厅领导带队的工作小组,深入地市、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企业等单位,围绕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服务体系优化等进行政策对接和宣讲,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创项目、科技企业。
(二)以重大科技专项带动科技型企业培育。省科技厅将实施能源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重大专项和增材制造、北斗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启动医工交叉、无人机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实施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备等重点产业链项目,这些项目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同时,还要设立秦创原两链融合项目、企业联合项目、厅市联动重点项目,支持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各类省重点研发计划,提供配套技术与产品,加快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型企业群体。
(三)以创新平台资源赋能科技型企业培育。今年省科技厅聚焦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和产业化,依托链主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布局新建10个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参与创新联合体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并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修订《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20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强化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评估,推进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根据今年一季度运行情况,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望突破2800亿元。
(四)以创新人才引进支撑科技型企业培育。持续实施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加快秦创原高层次人才引进、“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创新型企业家、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今年支持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培育5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0名杰出青年、120名青年科技新星、40个左右科技创新团队,为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
(五)以创新生态建设服务科技型企业培育。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突出高新区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载体作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形成“产学研用金”协同、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格局。组织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中国创新挑战赛(地方赛)、西安硬科技大会等双创活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多关注、多宣传、多支持我省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关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一定能够迈出更大步伐、再上新的台阶,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惠:谢谢王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请开始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提问: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科技型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代表中小企业发展方向。这次省政府出台的“倍增计划”,在下步实施过程中,如何兼顾企业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具体举措。
王军: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制定《倍增计划》时重点考虑、重点关注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如何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双培增。我们的总体思路就是“扩基数、强能力、优环境”。
第一,扩基数。就是要实现企业数量倍增,形成“铺天盖地”发展态势。一是在制度上突破,激发高校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在全省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打通科学家到企业家的通道,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办企业热情。力争三年内,推动全省高等院校转化不少于1000项科技成果,创办领办不少于1000家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在模式上创新,发挥院所企业转化成果、孵化企业的优势。支持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发挥科研院所技术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优势,催生一批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发挥大企业大集团技术引领作用,鼓励大企业采取“服务平台+创新生态+专业服务”等形式开放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配套需求,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在目标上引导,压实各地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的责任。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增数量及增长率纳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监测指标体系,作为各地市、各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地市、各高新区的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在载体上扩容,健全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加快建设秦创原“三器”示范样板,引进建设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孵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每年新建30家以上省级孵化载体,到2024年,全省孵化载体在孵企业超过1.5万家,大学科技园实现理工类、综合类高校全覆盖,建成西部创新孵化高地。
第二,强能力。就是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规模大、经营效益好,能够顶天立地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一是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承担科研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实施“两链”融合科技专项,优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组建创新联合体方式承担,着力攻克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启动企业联合项目,建立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科研经费“捆绑”制度,采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破题”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部署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去年以来,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已部署实施7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发布19个“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今年还将围绕氢能、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安排10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启动实施与陕汽、西电等企业联合项目。二是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先后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了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05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建设了19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我们将支持建设不少于10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0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30个新型研发机构。三是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将采取“高校聘用、企业使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持续支持企业引用高层次人才,每年不少于200名;完善“科学家+工程师”制度,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评价激励政策环境。四是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助推企业快速成长。完善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对拟上市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丰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在投贷、投保贷结合方面开展模式创新。支持各地市、开发区加快发展风投、创投、产投行业,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助力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第三,优环境。环境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仅靠单个的企业难以改变,需要持续不断优化。一是加大税收激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税收优惠与绩效奖励政策机制,采取减免房租、创业资助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积极纾困解难。落实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十二条”举措,推进涉企服务便利化,开展惠企政策落实行动。今年还启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应急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兑现,优先拨付小微企业项目、复工复产科研补贴等经费1.7亿元。三是提供精准服务。按照“精心梳理、精准推送、精细落实”要求,加快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完善陕西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功能,建立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特派员行动,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目前,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注册企业7100多家,服务机构448余家,签订各类科技服务合同553份、金额近3亿元,累计兑现双向补贴达1428.6万元。通过提升服务和优化环境,培育成长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支撑和服务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推动科技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质的提升。
陕西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提出,到2024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请问在具体认定管理和服务方面有何举措?
吕永卫:《倍增计划》提出到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0家,其中规上企业不少于2000家,营业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5%达到15000亿元。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既有压力,但更有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为规范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研究制定《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程序、监督管理等办法措施。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认真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各项工作,制定计划、组织申报、专家评审等环节,均共同组织完成,形成了信息共有、责任共担、成效共享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
二、建立网上评审系统。针对近两年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开发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管理网上系统,高企申报实现“常年受理、无纸申报、网络评审、系统管理”,全过程“不见面”办理,全程线上填报信息,工作进度实时反馈,申报评审更加便利化,效率提高30%以上,既减轻了企业申报负担,又提升了认定管理工作质量。
三、加强精准服务对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中,建立虚拟专家室和创新服务包推送工作机制,完善评价入库掌上辅导系统,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培育、评价认定在线辅导,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提高入库率。同时,推行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建立省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形成与金融机构的政策互认,推动金融对企业的支持。近期,拟召开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推进会,加强政策宣贯。
四、扎实落地惠企政策。系统梳理相关创新激励和税收优惠等各类政策,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征、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针对延长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周期,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切实让企业感受到政策的精度和服务的温度。
五、实施双创升级行动。落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行动方案,打造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投资化的孵化载体,提升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专业孵化载体在重点地区和细分领域的梯次布局,择优支持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每年发布“孵化成果排行榜”,支持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组织办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双创大赛专业化、品牌化,提高大赛产出效益。
中国新闻社提问:您好,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陕西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措施?谢谢。
张勇:近年来,省工信厅以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目标,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2家。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是夯实培育基础。修订出台了《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入库培育、遴选认定、择优推荐”的培育模式。重点打造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迈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奠定基础。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从2020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每户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2020、2021两年,共计安排奖励资金13040万元。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2021年,我省共有43家“小巨人”企业被列入工信部重点“小巨人”支持范围,获得国家支持资金10555万元。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2019年,我省通过财政预算新增设立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关键核心设备更新给予不超过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的奖补,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2019年、2020年、2021年,三年累计支持中小企业项目4702个,支持资金18.2亿元。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量按比例给予一定奖补,2021年,共计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350家,资金64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出我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不断完善我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提升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推我省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惠: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面包也写作麺包,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
面包也写作麺包,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
面包也写作麺包,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
面包也写作麺包,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
Copyright © 2018-2024 emc体育·(中国)app客户端下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沪ICP备20008217号-1